在通旅镇乐阳桥村,有这样一位始终活跃在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的身影。她就是8社社长,更是深受群众信赖的镇人大代表——杨菊。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,她始终将“人民选我当代表,我当代表为人民”的誓言镌刻于心,以实干笃行的姿态,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画卷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动人篇章。
情系民生,甘做排忧解难“暖心人”
倾听民声、反映民意是代表履职的基础。杨菊坚持定期到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选民,认真记录每一条群众诉求。她把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放在心上,将履职脚步延伸至村庄角落。四年来,走访选民超200户,接待30余人次,收集建议4条,推动解决实际问题3项。面对群众纠纷,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凭借耐心与智慧,屡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;经她调解的27起矛盾纠纷,成功率超96%。
“我腿脚不便,小杨每月都来帮忙,比亲人还贴心。”肢体残疾的蒋文有,子女长年在外务工,生活诸多不便。杨菊时常探望,帮他充话费、缴电费、代购生活用品等;她用细致入微的关怀,让蒋文有感受到比亲人还贴心的温暖。每逢传统节日,她都会走访慰问高龄老人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,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和节日祝福,让温暖在村庄的每个角落流淌。
示范引领,勇当产业振兴“排头兵”
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先行。作为农业种植领域的行家里手,杨菊积极投身乐阳桥村产业发展。凭借精湛的柑橘果树嫁接技艺,每到嫁接时节,她便主动组织技术培训,深入各个种植园,手把手免费指导乡亲们操作。几年来,已累计开展柑橘嫁接技术培训5场,培训周边群众超100人次。“杨代表就是我们果园的‘主心骨’,有她在,我们干起活来心里特别踏实!”果农谢俊康的话语,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。
在保障粮油作物稳定生产的基础上,杨菊推动村里采用“公司 合作社 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,因地制宜发展蚕桑、基尾虾养殖和瓜蒌、西瓜、杂柑种植等特色产业,带动全村220余户村民致富增收,实现了农民增收、村集体和合作社增利、企业增效的“三赢”局面。
为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,杨菊积极争取技能培训资源,组织开展电工、家政等技能培训,帮助多名年轻人掌握一技之长,其中2人经她推荐成功就业。此外,她还紧紧抓住濛溪河考古遗址发掘的契机,为3位留守群众争取到家门口的务工机会,让他们实现“挣钱顾家两不误”。
躬身力行,争做乡风文明“践行者”
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。为推动乡风焕新,杨菊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,每周五主动参与环境大扫除,带动全村每月超200人次参与环境整治。通过每季度组织实施的和美家园积分评比活动,有效提升群众的文明意识,让“村庄是我家,爱护靠大家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
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,杨菊协调成立村红白理事会,和群众一起制定村规民约,共同提倡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。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,她积极推动文化设施建设。如今,农家书屋藏书超千册,涵盖农业技术、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;健身场地达500平方米,成为群众傍晚锻炼休闲的好去处。通过积极协调,驻村帮扶单位在中秋节等重要节假日为群众带来多场“我们的中国梦·文化进万家”文艺演出,累计惠及群众超1000人次。“现在村里活动多了,大家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!”陈大姐笑着说。
从田间地头到群众心头,从产业发展到乡风建设,杨菊用最朴实的行动,书写着人大代表的为民初心。在她的带动下,乐阳桥村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,朝着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