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至县通旅镇乐阳桥村人大代表联络站覆盖乐阳桥、红紫厂2个村,服务人口6355人,现有代表15名,其中县人大代表2名,镇人大代表13名。该站立足濛溪河遗址核心区定位,将代表履职深度融入遗址保护、民生服务与文化传承,探索出一条“保护与发展共赢”的基层治理新路径,让沉寂万年的濛溪河遗址焕发新生,更让村民在守护中受益、在发展中共享。
一线监督:筑牢遗址保护屏障。建立“网格化”巡查机制,将辖区划分为乐阳桥、高庙、玉皇观、红紫厂、遗址区5个责任区,每周组织代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、违规建设检查、环境隐患巡查“三查”工作。2024年以来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7处,实现了代表履职的网格化、常态化。建立“遗址文化学习角”,组织开展考古知识与法规培训4场,培养10名代表宣传员,通过入户走访、院坝会等方式宣讲覆盖1200余人次。搭建“阳光考古”监督平台,依托“码上说”等线上反馈渠道,实现代表履职与12345热线高效联动。截至目前推动解决临时考古大棚漏水、临时用地等8件民生诉求,办结率100%。
民生服务:架起考古连心桥。开通“考古务工直通车”,对44名脱贫户群众进行考古辅助、文物清理等技能培训,帮助村民实现“农闲进工地,锄头换刷子”的转变,人均月增收2800元,切实拓宽了收入渠道。通过召开12场坝坝会凝聚共识,将“遗址核心区禁养家禽”“农药化肥减量”等4条刚性条款写入《村规民约》,为遗址保护确立明确规范。代表们主动代办河道垃圾清理、补偿协商等事项,确保群众利益与考古发掘工作双兼顾。
文旅融合:激发乡村内生动力。人大代表主动担当“乡土文保员”,牵头推进公路沿线墙体彩绘项目,打造乡村主干道“风貌展示带”,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品位与辨识度。创办“遗址保护积分超市”,村民参与巡查、垃圾清理等工作可兑换生活物资,累计已有500余人次参与兑换,充分调动群众自主管护积极性。紧抓和美乡村建设机遇,提出“濛溪河考古生态步道”规划,串联遗址区与千亩稻田;探索“乐阳桥古稻米”品牌建设,借助“周五促销”活动带动优质农产品销售,拓展文旅融合新路径。
青春赋能:校地联动激活遗址传承新活力。搭建“校地联动”平台,携手四川工商学院志愿服务队开展“我眼中的中国”文化活动,传递理论温度,有效激发了当地儿童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。创新研学模式,联合通旅镇初级中学将“开学第一课”搬进濛溪河考古遗址,组织近百名学生在专业讲解下参观发掘区域与微型展览馆,通过近距离接触石器、观察化石,以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感受历史厚重、筑牢文化自信,累计覆盖师生120余人次。组织青年干部开展遗址“解说赛”,围绕8块主题展板以赛促学、以讲促传,不仅推动了青年干部成为遗址文化的“宣传员”,更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储备了坚实的青年人才力量。
从“被动保护”到“主动传承”,从“文化守护”到“民生改善”,乐阳桥村人大代表联络站,正用这一系列扎实的行动,生动诠释着“保护为了人民、保护依靠人民、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”的深刻内涵。